成语意思:按:抑制。抑制强暴,扶助弱小
成语出处:春秋 齐 管仲《管子 霸言》:“按强助弱,圉暴止贪,存亡定危。”
成语意思: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成语意思:受了气闷在心里。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又着了那暗气暗恼在心里,就是铁石人也禁不的。”
成语意思: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成语意思: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成语出处: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成语意思: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蔡邕传》:“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成语意思: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成语意思:黯然:心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心情沮丧;面色阴沉;好像失掉了灵魂;形容极度悲愁。
成语出处:南朝 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
成语意思: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成语出处: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
成语意思: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成语出处: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成语意思:犹言平安无事。
成语出处: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当日在汉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儿,留您兄弟。岂知嫂嫂、侄儿安然无事。”
成语意思: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成语意思:黯然:阴暗的样子。形容昏暗不明亮
成语出处:秦牧《哲人 小孩》:“因为思想水平低下,作品也就难免黯然无光。”
成语意思: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九十一 晋元帝太兴三年》:“(司马保)好读书而暗弱无断,故及于难”。
成语意思:见“安如泰山”。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成语意思: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成语出处:《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成语意思: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意思: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篝灯询母,如秋蝶黯然伤神。”
成语意思: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
成语意思:安:安稳;盘石:大石头。像盘石一样安稳不动。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