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博学多识的人。
成语出处:《史记 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 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成语意思: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成语意思: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成语意思:委:堆积。如波浪之相积,云层聚集。比喻众物聚集在一处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杂述》:“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
成语意思: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成语意思:博:广博;学:学问;宏:广大;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陛下在内检一个博学宏才的,召他进来,面试一篇,不好再作区处。”
成语意思: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语意思: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成语出处:《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成语意思: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成语意思:渤澥:渤海的古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成语出处:宋 苏轼《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二:“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成语意思: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成语出处:《晋书 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成语意思: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隽不疑传》:“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成语意思: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成语意思: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亦作“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青天”、“披云雾,睹青天”。
成语出处:语出《晋书·乐广传》:“[卫瓘]见广而奇之……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云者也。’”
成语意思: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成语意思:糠秕:谷皮和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无才而居前列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书》:“儿曹徼时厚幸,并登仕版,而懋修又邋居文孙之首,簸扬糠秕,殊为惭汗。”
成语意思: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见了爷爷,就是拨云见日,昏镜重磨。”
成语意思:指挑逗、试探对方的情意。泛指调情。
成语出处:明 李日华《南西厢记 猜诗雪案》:“你用心拨雨撩云,我好意与你传书递缄。小姐呵,不肯搜自己狂为,待要寻人破绽。”
成语意思:比喻男女间的挑逗。
成语出处:元 刘致《一枝花 罗帕传情》套曲:“用一张助才情砑粉泥金纸,写就那诉离情拨云撩雨词。”
成语意思: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