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成语意思:形容十分纯正。
成语出处:鲁迅《朝花夕拾 无常》:“对付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对自己总还不如虽在阴司里也还能够寻到一点私情。”
成语意思:阿谀: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谄佞:花言巧语谄媚。指用花言巧语谄媚别人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成语意思: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成语意思:心绪悲苦而不能排遣
成语出处:清 嬴宗季女《六月霜》第二折:“宁不愿风肆好,月常圆。乐融融,悱恻缠绵,堪媲美孟和桓。”
成语意思:僝、僽:指憔悴、烦恼。形容人历尽苦难,非常烦恼和憔悴
成语出处:元·滕斌《普天乐·色》曲:“春光过也,风僝雨僽,一叶秋来。”
成语意思:见“分烟析产”。
成语出处:《文汇报》1984.9.19:“周善腾想:‘现在社会上因分家析产引起矛盾激化的事例很多,这起纠纷若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成语意思:潜:潜伏;幽:隐藏。阐发沉渐深奥的事理
成语出处:清·薛福成《庸庵笔记·述异·桃花夫人示梦》:“此翰苑笔也,聊赠一枝,以报发潜阐幽之厚意。”
成语意思: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成语意思: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
成语出处:《宋史·食贷志上二》:“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成语意思: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成语出处:汉·蔡邕《让高阳乡侯章》:“臣事轻葭莩,功薄蝉翼。”
成语意思:颤:发抖。形容惊恐万状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
成语意思:犹言鬼斧神工。
成语出处:金·元好问《云峡》诗:“不知天壤此尤物,鬼刻神劖通有几?”
成语意思:寒天的蝉和冻僵的鸟。比喻默不作声的人。
成语出处:清·李渔《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成语意思: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成语出处: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成语意思: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成语出处:《新唐书·李林甫传》:“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成语意思:同“魂飞魄散”。
成语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虚,忽然见床下钻出一个披头黑鬼来,二人惊得毛骨悚然,魂飞胆颤,大叫有鬼,戒尺乱打。”
成语意思:悔:追悔;忏:忏悔。追悔过错,谴责自己
成语出处: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襄阳天仙寺》:“僧教宽悔过自忏,后岁余,方如旧。”
成语意思:形容惊恐万分。
成语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3回:“薛举一枝画戟神出鬼没,若舞梨花,遍身解数。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
成语意思: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成语出处: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