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同“道不拾遗”。
成语出处:《新唐书·东夷传·高丽》:“降、败、杀人及剽动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故道不掇遗。”
成语意思: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成语出处:《动摇》:“你老兄是刀笔老手,所以非请你帮助不可了。”
成语意思: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成语意思: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成语意思:同“道不拾遗”。
成语出处:《新唐书·阚祾传》:“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祾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
成语意思: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成语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晏公闻而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成语意思: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意思: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成语意思:遗:遗失的东西;户:门。东西丢在路上没有人拾走,夜里睡觉都不需要关门防盗。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西汉·戴圣《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成语意思:能很流利地把书本、诗文或资料倒转过来背。形容读得滚瓜烂熟。
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 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成语意思: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后比喻杂采各家之说。
成语出处: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成语意思: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成语意思:谓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意思: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注:“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成语意思: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成语出处:《新唐书·陆贽传》:“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鳟授寇者也。”
成语意思: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成语出处:《后汉书·何进传》:“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
成语意思: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成语意思:指评论好坏是非
成语出处:丁玲《三日杂记》:“车子转动的声音扰成一片,人们在周围道长论短,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笑着,闹成一片。”
成语意思:见“倒执手版”。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待得新亭,倒持手板,何似抽还政事堂。”
成语意思: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30章:“可惜他偏偏赶上了解放,到处碰壁,直碰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