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比别人低一个等级
成语出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在这个家庭中,他从小就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
成语意思:踄:同“步”,蹈,走。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我那顽徒,俱是山野庸才,只会挑包背马,转涧寻波,带领贫僧登山踄岭。”
成语意思:蓦:超越。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三折:“今日亲将头领差,登山蓦岭践尘埃。”
成语意思: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成语意思: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兄弟]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成语意思: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成语意思: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艰辛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42回:“且说陈友定从厕中跳墙而逃,恐大路上或有军马追赶,也向东南角上登山逾岭,径寻鹤鸣山一路行走。”
成语意思: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艰辛。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百回:“幸亏他登山越岭,跋涉崎岖,去时骑坐,来时驮经,亦甚赖其力也。”
成语意思: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成语出处: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贞观八年诏特进代国公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登坛拜将,授钺行师。”
成语意思: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同“登坛拜将”。
成语出处: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这沥泉原是神物,令郎定有登台拜将之荣。”
成语意思:等:等同。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成语出处:柳亚子《呈符老宇澄一首》:“等身著作推君健,旷世才名愧我虚。”
成语意思:照:光线射到。比喻人难明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方信道人心未易知,灯台不自照。”
成语意思: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里的后屋。登上厅堂;再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
成语出处:宋 吴坰《五总志》:“如徐师川、余荀龙、洪玉父昆弟、欧阳元老,皆黄门登堂入室者,实自足以名家。”
成语意思: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成语意思: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成语意思: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成语意思:无足轻重的寻常人。等闲:寻常;一般。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成语意思: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现多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成语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成语意思:大眼看着小眼,没有解决的办法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章:“几句话,把个马连福说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后脊梁背嗖嗖地冒凉气。”
成语意思: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成语出处: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