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定:使安定。使国家安定、巩固。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老将军无阵云收,若题着安邦定国,受赏封侯。”
成语意思: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成语出处:邓小平《军队要整顿》:“我们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整顿军队。”
成语意思: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成语意思: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穷马周遭际卖塠媪》第五卷:“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
成语意思:挨:通“挨”,挤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成语意思: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成语意思:安:安定,安稳;魄:魂魄。指安定心神,稳定神智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被众人扶入寝室,一夜稳睡。”
成语意思:指安下心来。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成语意思: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成语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成语意思:拔出钉子,抽掉楔子。比喻解除困难。
成语出处: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成语意思: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成语意思:补:补充,填满;讹:错误。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成语出处:清·叶廷琯《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王板《史记》之外,并博考他书所引,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帖。”
成语意思: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意思: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
成语出处: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成语意思: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成语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成语意思: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成语意思:比喻事情已定,不容变更或说话算数。
成语出处:参见“板上钉钉”。
成语意思: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成语出处:《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成语意思: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成语意思:比喻解决疑难。丁,“钉”的古字。
成语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抽丁拔楔。”一本作“抽丁抽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