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
成语出处:楚剧《葛麻》第一场:“见了员外,昂昂不动,岂不是丢了一个揖?”
成语意思: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长顺儿又每月由高亦陀那里给她领十元的‘救济费’。她一时不至于挨饿受冻。”
成语意思: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致挨冻受饿。”
成语意思: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成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寻思,百动不如一静的。”
成语意思: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
成语意思:不十分懂。
成语出处: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成语意思:不懂得为人处世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54回:“他是久膺疆寄的正神,反说不懂人事。”
成语意思: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成语出处:王朔《我是你爸爸》:“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成语意思: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庚桑楚》:“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
成语意思:形容极其坚定、牢固。
成语出处:鲁迅《而已集·革“首领”》:“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
成语意思: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成语出处: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成语意思: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成语出处:“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成语意思: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成语出处:《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成语意思:比喻困难或障碍像冰融化那样消释
成语出处:宋·朱熹《论差役利害状》:“而此数十年深锢牢结之弊,一旦豁然,冰消冻释。”
成语意思: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卷四:“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
成语意思: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成语出处:《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成语意思:喻大局崩溃。
成语出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张季直致北京电》:“况政府有榱崩栋折之忧,于两公有送袍推襟之素,其敢不罄所识虑,尽言于善人。”
成语意思: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成语出处:沙汀《困兽记》:“而这个念头,近来正又蠢蠢思动的激荡着他,叫他得不到安静。”
成语意思:见“此发彼应”。
成语出处: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脑筋于耳目手足,此动彼应,顷刻而成。”
成语意思: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成语出处: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