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成语出处: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成语意思: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成语意思: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明史 方从哲传》:“代营榷税,蠹国殃民。”
成语意思: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成语意思: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成语意思:面对面地失去了机会。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明 洪应明《菜根谭 闲适》:“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成语意思: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6回:“岂但不肯多出钱,照时值估价,还要少几两,分明知道我等米下锅,要杀我的巧。”
成语意思:璺: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比喻追根究底
成语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葛藤接断老婆禅,打破沙锅璺到底。”
成语意思:璺: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比喻追根究底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端的是谁打了来?打破砂锅璺到底,俺娘将着一分充饥饭,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成语意思: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成语出处: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成语意思:比喻追根究底
成语出处:明·高明《琵琶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成语意思:但:仅,只要;过:错误。只追求没有过错。形容做事保守平庸怕出差错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成语意思:指地位高对地位低的过错加以原谅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3回:“你不必如此。大人不记小人过,饶恕你便了。”
成语意思: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成语意思:颠倒因果关系,把原因说成结果。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成语出处:《后汉书·方术许杨传》:“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谣童之言,将有征于此,诚愿以死效力。”
成语意思:过:太甚。幸福到了极点就转化为灾祸。形容人乐极生悲
成语出处:《宋书·刘敬宣传》:“今此杖节,常惧福过祸生,实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
成语意思:负郭:背靠外城;穷巷:僻巷。比喻居处偏僻,出身穷困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
成语意思: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成语意思: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