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互相救助。语本《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成语出处:语出《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成语意思: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
成语出处:《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
成语意思: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这里指正经的事情。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成语意思:谓言行不一。
成语出处:明·薛瑄《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成语意思: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王湛传》:“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成语意思:表:表面;里:内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指分析事物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成语意思: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成语意思:《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济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
成语意思: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亦指安于现状。
成语出处: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八卷:“自以为一己之能,万一人主见喜,则超臘奋迅何事不可为,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成语意思: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成语出处:李劼人《天魔舞》第17章:“所以我们对于空子,应该广劝他们安份守己的好。”
成语意思:捱:同“挨”,挤入;缉:连接。多方钻营、找门路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卢太学诗酒傲公侯》:“别个秀才要去结交县令,还要捱风缉缝,央人引见,拜在门下,认为老师。”
成语意思: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找门路。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第七卷:“但有一二分才貌的,那一个不挨风缉缝,央媒说合。”
成语意思:后悔已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成语意思:形容因居亲丧悲损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
成语出处:唐 张鷟《朝野佥载 补辑》:“(崔浑)丁母艰,勺饮不入口,哀毁瘠立。”
成语意思: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
成语出处:明 周辑《西湖二集 假邻女诞生真子》:“果然方氏爱如己出,抚养成人长大。”
成语意思: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成语出处:《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成语意思:比喻一家人争吵。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只就他夫妻三个这番外面情形讲,此后自然该益发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几分伉俪,把午间那番盎盂相击化得水乳无痕。”
成语意思: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成语意思: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成语出处:清 郑相如《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