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聪敏过人,找不出第二个人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6回:“却说守将乃元总管胡深,字仲渊,处州龙泉人。颖拔绝伦,倜傥好施。”
成语意思:同“遗编断简”。
成语出处:唐·怀素《自叙》:“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成语意思:悲痛得将要气绝;指异常悲痛。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成语意思:哀痛:悲痛;绝:断绝;指气绝。悲伤得要气绝了。
成语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 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尤使我哀痛欲绝的是艰苦忠贞于抗建文化事业的青年干部一个又一个的被拘捕。”
成语意思:封闭关口,不与外界通商。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即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
成语意思:弊:弊病;弊端。营私舞弊、欺诈蒙骗的事情完全没有;风气十分良好。形容坏风气一扫而空。
成语出处:宋 周敦颐《拙赋》:“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成语意思: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成语出处:汉 应劭《风俗通 声音 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成语意思: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
成语出处:《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成语意思: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
成语出处:《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成语意思:绝:断。形容局势危急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燕刺王刘旦传》:“先日诸吕阴谋大逆,刘氏不绝如发。”
成语意思: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带子一样。
成语出处:《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
成语意思:谲:变化多端。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成语出处:汉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嶉而成观。”
成语意思: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成语意思: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成语意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成语意思:形容古树干高耸云霄、根盘曲石隙之雄姿。
成语出处: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厅前多古树,有拏云攫石之势。”
成语意思:形容跑得极快,迅速前进。绝尘,脚不沾尘土。
成语出处:见“奔逸绝尘”。
成语意思: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成玄英疏:“奔逸绝尘,急走也。”
成语意思:布衣:麻布衣服;芒屩:草鞋。穿布衣和草鞋。指平民百姓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范张鸡黍》第四折:“多谢你荆州太守汉循良,举荐我布衣芒屩到朝堂。”
成语意思: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成语出处:《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