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比喻说话清楚。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成语意思: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成语出处: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成语意思: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成语意思: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成语出处:《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成语意思:疾病多是由饮食不慎而引起传染。又作“病由口入”。
成语出处: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成语意思: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成语出处:清 忧患余生《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成语意思:谈话一无所获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失败者沦为草寇,成功的人称王称帝
成语出处:柳亚子《题莽男儿‘说部’为陈巢男作》:“败寇成王谁定论?恩牛怨李此旁观。”
成语意思: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成语出处: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成语意思: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成语出处:西汉 桓宽《盐铁论 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成语意思: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成语出处:《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成语意思: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成语出处:沈从文《边城》:“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成语意思: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成语出处: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
成语意思: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
成语意思: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成语出处: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成语意思: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成语出处:《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成语意思: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成语意思:搬:搬弄;弄:卖弄。指说长道短,挑拔是非或卖弄口才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成语意思:即使有一百张嘴也难分辩清楚。犹百口莫辩。
成语出处: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这‘薄幸’两字,我也百口难分了!”
成语意思: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