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急:解急;救难。解救别人的困难。也作“急人之急”、“急人之难”、“急人之危”。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成语意思:友、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成语出处:北朝 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 前凉 辛攀》:“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也……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著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一门,金友玉昆。’”
成语意思:悃愊:至诚;华:浮夸。至诚而不虚浮。形容真心实意,毫不虚假。
成语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
成语意思: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成语意思:昆:哥哥。像兄弟一样要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传》第九十二回:“今秦楚嫁女娶妇,结昆弟之好,三晋莫不悚惧,争献地以事秦。”
成语意思: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成语意思:球琳:美玉。昆仑山上的美玉。比喻极为珍贵的物品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坠形训》:“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
成语意思: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
成语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成语意思:鹍鹏:传说中的极大的鱼和鸟。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鹏得志秋云长。”
成语意思: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成语意思:昆山:昆仑山。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成语意思: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斗:搏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成语意思:心意困苦,思虑阻塞。表示费尽心力,经过艰苦的思考。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成语意思: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
成语意思: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成语意思:形容带回的东西很多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精忠旗·北朝复地》:“垂纛而入,转眼捆载而归。”
成语意思:稇载:满载;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稇载而归。”
成语意思:华:浮夸。至诚而不虚浮。形容真心诚意,毫不虚假
成语出处:明·艾南英《答夏彝仲文书》:“独取太史公所自为赞论序略者读之,其句字可谓悃质无华矣。”
成语意思: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成语意思:浪荡:同“朗朗”,明朗;乾坤:天地。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