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成语意思:指直到年老也没晋升的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武故事》:“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成语意思: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传:“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
成语意思: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成语出处: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沈万三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成语意思:掀:翻腾。形容风大浪高。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成语意思: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成语意思: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成语出处:见“杯盘狼藉”。
成语意思: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成语意思: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成语出处:《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成语意思:犹随波逐流。形容奔波;颠沛。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谁想并头莲情断藕丝长,搬调的俺趁波逐浪。”元 石德玉《紫云亭》第四折:“当日个为多情一曲《满庭芳》,曾贬得苏东坡也趁波也趁波逐浪。”
成语意思:形容在水道中迅猛前进。
成语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之艟楼船,不敌今日之铁甲飞轮冲风破浪也。”
成语意思: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成语意思:谓趁机挑起事端。
成语出处: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第十九章:“吴监督子登闻之,遂又乘风兴浪,思设法以破坏此留学事务所。”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语出处: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
成语意思:豺:一种类似狼的凶残野兽;也叫“豺狗”。像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
成语出处: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加以虺蜴为人,豺狼成性。”
成语意思: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成语出处:《晋书 熊远传》:“孝怀皇帝宫未反,豺狼当涂,人神同忿。”
成语意思: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成语出处:《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成语意思: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成语意思: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成语出处:《汉书 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成语意思: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成语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