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懵懂: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成语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五回:“我苏友白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我此行虽因叔命,原为寻访佳人。”
成语意思: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成语出处: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教一群猴儿王八蛋给吃了。”
成语意思: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我断不出此事,枉自聪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将画图展玩,千思万想。”
成语意思: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成语出处:《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成语意思:昭:显着。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亦作“臭名昭著”。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章:“北洋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彰的一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成语意思:螽:螽斯,昆虫名。草虫鸣叫螽斯跳
成语出处:《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成语意思: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成语意思: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成语出处: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成语意思: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成语意思: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成语出处:《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成语意思: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成语出处: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成语意思:犹言朝夕教诲。
成语出处:明·陈子龙《应本序》:“子龙得备吏于越,得侍先生左右,晨提夕命者且三载,又岂易遇哉!”
成语意思: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
成语意思:翠羽:翡翠鸟的羽毛;珰:耳饰。比喻珍贵的物品或富家女子的华丽饰品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只见翠羽明珰,瑶簪宝珥,充牣于中,约值数百金。”
成语意思:比喻漫长的黑暗统治。
成语出处: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成语意思:翠羽:翡翠鸟的羽毛;明珠:珍珠。比喻珍贵的物品或富家女子的华丽饰品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二郎神·七夕》词:“聚翠羽明珠三市满,楼观涌,参差金碧。”
成语意思: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成语意思:见“黜陟幽明”。
成语出处:《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复安,海昏有绍。”
成语意思: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成语意思: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成语出处:三国 魏 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