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拿获行动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级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枭示,俾各触目儆心。”
成语意思: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成语出处:《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成语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成语意思: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成语意思:触目:眼睛看到;骇: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触目骇心,动成篇什,素所蓄积,于此焉发之。”
成语意思: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成语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成语意思: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成语意思:愤怒地睁大眼睛,显出盛怒的模样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秦族训》:“高渐离为之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直穿冠。”
成语意思:骋目:放眼四望;眄:斜着眼睛看;流眄:转动眼睛。形容极目四处远望
成语出处:《梁书·沈约传》引《郊居赋》:“临巽维而骋目,即堆冢而流眄。”
成语意思:愁眉:紧皱眉头。愁苦的样子。形容人忧愁苦恼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只见一个人在那里和亮臣说话,不住的嗳声叹气,满脸的愁眉苦目。”
成语意思: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成语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成语意思: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
成语意思: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成语意思:荣枯:繁茂和枯萎。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成语出处:《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侯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成语意思: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成语出处: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成语意思: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成语意思:愚:愚蠢;愚夫:匹夫。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成语意思: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成语出处:《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