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奸:通奸。捉拿通奸要有成双的人证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成语意思: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成语出处:《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成语意思: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成语意思: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同“袅袅亭亭”。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一回:“那簇人歇下轿,养娘扶女子出了轿,径望艮岳门内,袅袅娜娜,妖妖娆娆走进去。”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正自没个消息,忽见松阴下,有一女子,手折了一枝香兰,袅袅娜娜而来。”
成语意思:纳:接纳;录:录用。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
成语意思:腔:说话的腔调。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1回:“这赵大娘,才三十四五年纪,拿腔做样,也都为了个妇人礼儿。”
成语意思:装模作样。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那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令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
成语意思: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只当是抚台敷衍他的话,不免拿腔做势,添了许多自抬身价的话。”
成语意思: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冠先生拿腔作调的说:‘请太太不要发脾气!’说罢,戴起帽子,懒洋洋的走出去。”
成语意思:比喻不服从调派。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成语意思:拿手:擅长。原指演员最擅长的剧目。后用来形容最擅长的本领。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十七:“制造空气是老赵的拿手好戏!他故意放出什么托拉斯的空气来,好叫人们起恐慌。”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纳头;低头。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形容人谦虚有礼貌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进了大门,二层厅上立定,万中书纳头便拜。”
成语意思: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成语意思:纳:接受;垢:污秽。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成语意思:纳:接受;疾:弊病,缺点。包藏容纳罪过缺失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成语意思:纳:容纳;秽:肮脏,污秽。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成语出处: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故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
成语意思:纳:容纳;垢:污秽。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成语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旧病未去,新病复来,日积月涂,纳污藏垢,驯至良医束手,岌岌待亡。”
成语意思:摆架子,装腔作势。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这会子替奶奶办了一点子事,况且关会着好几层儿呢,就这么拿糖作醋的起来,也不怕人家寒心?”
成语意思: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
成语出处: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 吕岩》:“熊经鸟伸,纳新吐故,无七情以夺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