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
成语出处:《宋史·高宗纪》:“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成语意思: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成语意思: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成语出处: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成语意思: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成语意思: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成语意思: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成语出处:《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
成语意思: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成语意思: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狱,必以情本伦常依法比,不为深文周内。”
成语意思: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成语意思: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成语出处:《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成语意思:滞:滞留。中医术语,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小姐的病是外感内滞。”
成语意思: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成语出处: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成语意思: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成语意思:谓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
成语意思: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成语意思:谓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黄霸传》:“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成语意思: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成语意思: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成语意思:焚:烧。五脏都像着了火一样。形容极度的忧愁和悲伤。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成语意思: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