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妖魔鬼怪到处闹事作乱。比喻小人兴风作浪,为非做歹。
成语出处:明 瞿佑《剪灯新话 永州野庙记》:“此物在世已久,兴妖作孽,无与为比。”
成语意思:见“饮冰食蘖”。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檗数十年。”
成语意思:“蘖”念bò。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语本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宋·王迈《岁晚偶题》诗:“饮冰食檗坐穷阎,旋觉星星上鬓髯。”亦作“饮冰茹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
成语出处:语出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成语意思: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槃”。指死去活来。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成语意思:比喻重要的准则或法度。圭,观测日影的仪器;臬,靶子。金玉言其贵重。
成语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圣谷篇语》:“国朝《岭南文钞》张南山《圣谷篇》语云:果中有核,肉中有骨,言中有物。三语括尽要旨,修辞家宜奉为玉圭金臬。”
成语意思:啮:咬。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成语出处:《洛阳伽蓝记 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成语意思:指遗留下来的残余势力。
成语出处:宋 苏辙《唐论》:“高帝(汉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遗孽余烈,至于文景,而为淮南、济北、吴、楚之乱。”
成语意思:见“咬文嚼字”。
成语出处:胡适《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成语意思:见“追风蹑景”。
成语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赠处》:“是好马,那竹批双耳,镜夹方瞳,灭没权奇,追风蹑影,小生虽乏鸿章,敢扬骏骑。”
成语意思:形容速度极快。
成语出处:《抱朴子 内篇序》:“奋翅则能凌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
成语意思:欲进又退,欲言又止。形容奴颜婢膝,畏缩不前的样子。
成语出处:语出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汙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成语意思:涨:涨水;啮:咬;城:内城的墙;郭:外城的墙。指洪水上涨,冲击城墙
成语出处:《渊鉴类函·汉四》:“张柬之授襄阳刺史,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
成语意思:孽:恶事;罪过。罪恶极重。也作“罪恶深重”。
成语出处: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流贼》:“上以其罪恶深重,非他盗比,磔于西市。”
成语意思:捏造虚假的言词。
成语出处:明·李贽《穷途说》:“今既乱以皮鞭打常闻矣,犹然不得快活,复怨怒上山,造言捏词。”
成语意思: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成语意思: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4章:“与卖国者言救国,与毁法者言护法……尽王揖唐等自作之草,如何与彼谈判!”
成语意思:形容走路故作娇态或有意做作。也形容说话、做事不爽快、不大方。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那般娇娇啻啻,扭扭捏捏,就象那老怪的行动。”
成语意思: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周瑞家的会意,忙着蹑手蹑脚的往东边屋里来,只见奶奶拍着大姐儿睡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