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成语意思: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成语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成语意思:翻:倒,反转;箧:小箱子。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船上买办又仗着洋人势力,硬来翻箱倒箧的搜了一遍。”
成语意思: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今明主在于上,法令具于下,安得有反贼乎?此真狗盗鼠窃耳!”
成语意思: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成语出处: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于是南北并举,纲挈目张。”
成语意思:苟且:不正当的。指不正当的行为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不求上进;不顾将来;只贪图眼前的安宁。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
成语出处:宋 苏轼《策略三》:“天下独患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肃,苟且偷安而不知长久之计。”
成语意思: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若论狄希陈的心里,见了小珍珠这个风流俊俏的模样……却实在安着一点苟且之心。”
成语意思:苟且:只图目前,得过且过;因循:拖沓,疲沓。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得过且过,不求进取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让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成语意思: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成语出处:明 宋濂《〈杜诗举隅〉序》:“一览之顷,纲提领挈,不待注释而其大旨焕然昭明矣。”
成语意思:同“狗盗鼠窃”。
成语出处: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无赖之人也。”
成语意思:诡衔:吐出马嚼;窃辔:摆脱笼头。马吐出嚼子,咬断缰绳。比喻不受束缚。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
成语意思: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成语出处: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成语意思:指亡失的书籍。
成语出处:语出《汉书 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成语意思:之:代词,指所恨对象。形容痛恨到极点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动,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
成语意思: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丙志·鱼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饥冻交切,然竟不死。”
成语意思: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成语出处:宋·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盗窃箱笼等财物。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成语意思:指简单明白。
成语出处:郭沫若《虎符》第三幕:“无忌,我简切了当的告诉你吧。你是爱如姬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