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超然远举”
成语出处:清·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超然远引,而子胥乃恋恋不去,终以谏死于吴。”
成语意思:绰然: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南朝·梁·刘孝标注:“驰骋游说,言固不虚。唯兹壹公,绰然有余。”
成语意思: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成语出处:清·汪琬《序》:“然后徐展此图,以校其人物风景相似与否,夫也将为之冁然一笑也。”
成语意思: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行书六》:“正夫以精忠相与图回至治,其所以持盈守成,而熙丰之盛德美意,灿然一新,正夫其有力焉。”
成语意思: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末·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亦作“超然远引”。渭·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
成语意思: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成语意思: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成语意思:谓超脱世事,自动引退。晋·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
成语出处:晋·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
成语意思:超脱世事,安闲快乐。
成语出处:汉·袁绍《与公孙瓒书》:“故为荐书恳恻,冀可改悔,而足下超然自逸,矜其威诈,谓天罔可吞,豪雄可灭。”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瞪着眼睛好像丢了东西一样。形容失神的神态
成语出处: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1回:“不意到了山东汶上县,便遇了一个小才女,便令小弟瞠然自失。”
成语意思: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忠泣诉父名,主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成语意思: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成语出处: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成语意思:处:对待;绰然:宽裕舒缓的样子。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能显得从容坦然
成语出处: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
成语意思:晏然:平静的样子。指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秦观《圆通禅师行状》:“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
成语意思:处:处理;之:代词;怡然:安适愉快。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很安适愉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怡然。”
成语意思:处:处理,对待;之:代词;夷然:坦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晋书·王承传》:“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成语意思:见“大谬不然”。
成语出处: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太师心知其事大缪不然,为解说于上,请以百口保其无他。”
成语意思:指非常错误;实际完全不是这样。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
成语意思:犹道貌岸然。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光严整行之次,忽见维摩,道貌凛然,仪形垒落。”
成语意思:见“道貌岸然”。
成语出处: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