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成语出处: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成语意思: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成语意思: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成语出处:《金史·粘葛奴甲传》:“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骑。”
成语意思:冰冻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碍消除。
成语出处:章炳麟《正名杂义》:“高邮王氏,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所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成语意思: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成语意思: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形容丝毫不肯让步、妥协。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盖西国政治之基础,在于民权,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成语意思: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把社会主义国家巩固起来,寸土不让。”
成语意思: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成语意思:纷纷:众多;攘攘:杂乱的样子。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
成语意思:纷纷:众多;穰穰:纷乱的样子。形容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孔明端坐于帐上,只见蛮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
成语意思:奋袂:挥袖;攘襟:撩起衣襟。挥袖攘襟站起。形容愤恨或激动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
成语意思: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攘:窃取;羭:肥美的绵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成语意思:让:歉让。互不谦让、让步。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历)害一天。”
成语意思:指快死的老年人
成语出处: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谁问你去年的事儿?这个老棺材瓤子!”
成语意思:同“击壤鼓腹”。
成语出处:《隋书·儒林传·何妥》:“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期间。”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
成语意思: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
成语出处:邓拓《英雄的路》:“人们常说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
成语意思: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让给别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为奴仆、附庸。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1回:“明知众寡不敌,守不住这个青岛,但若拱手让人,殊不甘心。”
成语意思: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饶的地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成语意思: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有纠纷的给对方让田。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
成语出处:清·汪琬《新修至德庙碑》:“古者政化之成也,则公卿让于朝,士庶人让于都,于鄙,耕者让畔,讼者让田。”
成语意思: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给对方行走。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好生》:“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