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穷泉:泉下,地层深处;朽壤:腐烂的土壤。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成语出处:晋·潘岳《哀永逝文》:“委兰房兮繁华,袭穷泉兮朽壤。”
成语意思: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遑)也。”
成语意思:比喻荒远偏僻贫穷之地。亦作“穷乡僻壤”、“穷村僻壤”、“穷陬僻壤”。
成语出处:宋·朱熹《条奏经界状·贴黄》:“故州城县郭所在之乡,其产不甚重,与穷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此逐乡产钱租额,所以本来已有轻重之所由也。”
成语意思: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成语出处:宋 曾巩《叙盗》:“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钱,无告籴之所。”
成语意思:穷:贫穷;僻:偏僻。荒远偏僻的地方
成语出处:明·李时勉《北京赋》:“穷陬僻壤,无一物之不遂。”
成语意思:攘: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
成语出处: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成语意思:稠:稠密,多。穰:丰盛。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胡用和《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人稠物穰景非常,真乃是鱼龙变化之乡。”
成语意思:比喻侵及腹地。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内,各以其力来侵,攘肌及骨,而赧独何以制秦乎?”
成语意思: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成语出处: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成语意思: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成语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成语意思:谓战乱不宁。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而《通考》所据晁陈二氏,丁宋末造,戎马劻勷之际,疑其散佚愈众也。”
成语意思:揎袖捋臂,伸长头颈。形容激奋盼望貌。
成语出处: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天下学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领,愿受指教,听教诲。”
成语意思: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成语意思:犹言争权夺利。
成语出处: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成语意思:喧嚷纷杂貌。
成语出处:《三元里抗英社学史料·太和市联升社学序》:“果然蜂趋蚁附,攘攘熙熙,诚不出神灵所料者矣。”
成语意思: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成语意思:见“让再让三”。
成语出处: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成语意思: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成语意思: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
成语意思: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成语出处: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