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成语出处: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成语意思:指农村的左右邻居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若是让村邻乡舍都知道,他田福堂的脸都没处搁。”
成语意思: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成语出处:《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成语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成语意思:革除奢华,崇尚俭仆。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嘉庆某年,御制《观龙舟诗》。命词臣赓和。众皆窘于水嬉嬉字韵,独钱唐陈太史嵩庆句云:‘万国鱼龙呈曼衍,九重珠玉戒荒嬉。’盖上方以‘黜奢崇俭论’示廷臣也。”
成语意思: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
成语出处:宋 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长蛇封豕,蓄锐深谋,待时而发,其意不浅。”
成语意思:好进谗言的妇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文钱小隙造奇冤:‘都是你这小天杀的,不学好,引这长舌妇开口。”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成语出处:《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成语意思:见“春蚓秋蛇”。
成语出处: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成语意思: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成语出处:汉 扬雄《太玄 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成语意思:《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社:曹之国社。后进以“曹社之谋”指灭亡他人国家的阴谋。北周·庚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成语意思: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成语意思: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解:脱。蝉脱壳,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成语意思: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成语意思: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成语出处:唐 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成语意思: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比喻小人。鸱鸮卖弄口舌。比喻小人拨弄是非,得以逞强。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竭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凰。
成语意思: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成语出处:《晋书 王羲之传论》:“(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