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成语意思: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0回:“各生童磨墨吮毫,发笔快的,早已有了破题、承题、小讲。”
成语意思:望风顺从。
成语出处:唐·张说《广州督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幅员万里,驯致九译,诏书下日,靡然顺风。”
成语意思: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成语出处: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成语意思:磨利牙齿,吮吸鲜血。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
成语出处: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成语意思: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成语出处: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成语意思: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成语意思: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成语意思:背逆天意正道。
成语出处:《周书·齐炀王宪传》:“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
成语意思:尧舜:传说中的上古贤明君主。妇女中的贤明人物。古代多称颂执政的女王。
成语出处:《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
成语意思: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成语出处: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成语意思:逆:违背。脱离叛逆者,效法忠于国家的人
成语出处:唐·陆贽《招谕淮西将吏诏》:“如能去逆效顺,因事建功,明设科条,以示褒劝。”
成语意思:随:追随;顺:顺从。形容完全顺随别人,别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成语出处: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欲要见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随百顺。”
成语意思:形容非常顺从。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凡是船家教他做些什么,他千依百顺。”
成语意思:形容非常顺从。同“千依百顺”。
成语出处:明 董说《西游补》第六回:“忽有一对侍儿跪在面前,请大王娘娘赴宴,行者暗想道:‘我还不要千依万顺。’”
成语意思:美:美德。因势利导,发扬优点
成语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政事》:“璟,多所裁断,颋皆顺从其美,璟甚悦之。”
成语意思:顺:依顺;吉:吉利;逆:违逆;凶:不幸。符合道德的就可得到吉利,违背天意的必定遭受灾祸
成语出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你道顺德者吉,逆天者凶,我怎肯二意三心,背义忘恩,有始无终。”
成语意思: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同“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语出处:晋·司马彪《战略》:“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成语意思: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山无名,事故不成’。”
成语意思:顺;趋向同一方向。顺着风向扯起旗子。比喻因势乘便行事
成语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6章:“一块浓黒的云彩,顺风扯旗地从西北方向飞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