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看看两旁的人而谈起别的事情。形容不能正面回答问题而支吾其词的样子。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成语意思:指循规蹈矩
成语出处:清 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踏矩,仪型乡国。”
成语意思:踏:踩。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
成语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是脚踏两只船,别企他儿当八路,小萝卜,皮红肚里白。”
成语意思:块垒:土块堆砌成堆,比喻抑郁不平之气。指利用某种事物来达到消除愤懑不平的目的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成语意思:指实打实,十分稳靠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况又实实是骨血,脚踏硬地,这家私到底是稳取的了。”
成语意思:同“开疆拓土”。
成语出处:《清史稿·高宗纪论》:“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
成语意思: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卿等屡立战功,开疆拓土,今日之败,乃是众寡不敌,非卿等之罪也。”
成语意思:同“开疆拓土”。
成语出处:明·陈子龙《晋论》:“武帝开疆拓境,几侔秦汉。”
成语意思: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成语意思:利用他人的财物作人情或装饰场面。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寒灯小话》:“况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于人为不情,于己甚无谓乎?”
成语意思: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外地。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地。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舍父逃走,流落他乡,撞东磕西,苦哉,阿弥陀佛。”
成语意思:指人肮脏不整洁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裹一项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邋邋遢遢泼戏袄。”
成语意思:落拓:亦作拓落;形容性情放浪;羁:束缚。形容人的行为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可是骥东官虽是武夫,性情却完全文士,恃才傲物,落拓不羁。”
成语意思:他人:外人;合:聚合。贫贱时亲朋戚友都疏远你,富贵时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来巴结你。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2卷:“有句古诗说得好,道是:‘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贾似道做了国戚,朝廷恩宠曰隆,那一个不趋奉他?”
成语意思:去:离开;之:往。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去而之他。”
成语意思:岂:难道。难道还有别的吗?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成语意思:见“山崩地陷”。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成语意思:谓没有亲戚关系。
成语出处: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成语意思:狧:通“舐”,用嘴舔。比喻贪婪蚕食或由表及里,逐步进逼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吴王濞列传》:“语有云之,‘狧糠及米。’”
成语意思: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朋僚函札 向荣来函》:“如阁下允为留营,弟当于营中扫榻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