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不干净。比喻卑鄙、丑恶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
成语意思:指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借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孝心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成语出处:《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成语意思:滥:贪得。贪污腐化的官吏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一折:“莫不是滥吏赃官,将民业攘。”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成语意思: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拿贼见赃,杀人验伤,我有何罪也?”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
成语意思: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2回:“拿贼拿赃,拿奸拿双,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你活活的打杀了媳妇,这是要偿命的。”
成语意思: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
成语意思: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斩鬼传》第11回:“俗语说得好,拿贼要赃,捉奸要双……今日他的老婆,为何不来?”
成语意思: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一折:“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原来孔目结交贼人?二嫂,你晓得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成语意思:葬:埋葬。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成语出处:鲁迅《而已集·答有桓先生》:“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
成语意思: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成语出处: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成语意思:见“贪赃枉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成语意思:贪赃:官吏接受贿赂;枉法:歪曲和违背法律。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成语意思: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成语意思:臧仓:战国时鲁国人。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臧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
成语意思:赃:赃物。就地瓜分赃物。头目坐地分取赃物。
成语出处:《品花宝鉴》第23回:“他便坐地分赃,是要陋规的。”
成语意思:赏罚褒贬。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成语意思:犹贪官污吏。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六二回:“谁知被赃官污吏,淫妇奸夫,通情陷害,监在死囚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