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贼寇
成语出处:清·张岱《皆令操》附燕客《和操》:“成王败贼,史能饰词。”
成语意思:藏:隐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其中夜静人稀,趁便藏贼引盗,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成语意思:成:完功,成就;贼:盗贼。指成功了就可以称王,失败了就被称为盗贼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者为王,败者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
成语意思: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1回:“单枪匹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成语意思: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
成语出处:《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成语意思: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成语出处: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成语意思: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成语出处:《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岂不是俗语说的‘带着铃铛去做贼’吗?”
成语意思:鲗:乌贼,墨鱼。形容多而纷乱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乌龟雅名》:“古人有言曰:‘过江名士多如鲗’,我就叫过江名士罢。”
成语意思:国贼:危害国家的坏人;禄:官吏的俸给。指危害国家的坏人及贪图禄位的鬼魅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成语意思:比喻有我无你。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成语意思: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
成语意思: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成语意思:家贼:家庭内部的小偷。家庭内部的小偷难以防备。形容内部的奸贼、隐患等难以察觉。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同安志祥师法嗣》:“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成语意思: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成语意思: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成语出处:《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成语意思: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成语意思: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成语出处:《晋书 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 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成语意思: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拿贼见赃,杀人验伤,我有何罪也?”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
成语意思: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2回:“拿贼拿赃,拿奸拿双,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你活活的打杀了媳妇,这是要偿命的。”
成语意思: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