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 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成语意思: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斩鬼传》第11回:“俗语说得好,拿贼要赃,捉奸要双……今日他的老婆,为何不来?”
成语意思: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一折:“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原来孔目结交贼人?二嫂,你晓得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
成语意思:指作战要先抓主要对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成语出处:唐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成语意思: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成语出处: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成语意思:见“认贼作父”。
成语出处:苏曼殊《遁迹记》:“先是余家既亡,怅怅无之。大盗更迫我侪,为供奔走。测彼居心,是畜猎犬之技。斯是认贼为父,自残梵裔者,亦复不少。”
成语意思: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
成语出处:清 华伟生《开国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贪官污吏,人面兽心,处处为虎作伥,人人认贼作父,……”
成语意思:佛家语,比喻错将妄想认为真实。
成语出处:《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成语意思:见“认贼为子”。
成语出处: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有一等颠倒丧志,投东觅西,失却眼前至宝,这便是认贼作子。”
成语意思:比喻已入歧途,难以抽身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别哭啦,哭也没用。这一回,我算上了贼船,走到江心了!”
成语意思: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成语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顽皮贼骨,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采下去,着实打呀!”
成语意思:比喻年纪轻就建立功业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成语意思: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成语意思:比喻一定要有所得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何叔京》:“夫孔明之出祁山,三郡响应,……拔众而归,盖所以全之,非贼人讳空手谓也。”
成语意思:见“贼臣乱子”。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贼臣逆子设阴谋,虑恐国破人消灭。”
成语意思: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慧景传》:“臣窃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贼臣乱子者,江夏王与陛下,先臣与镇军是也。”
成语意思:贼:毁坏;夫:这,那。害了人家的儿子。对引导别人犯错误者的斥责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成语意思:做贼的叫喊捉贼。比喻转移目标;混淆视听以逃脱罪责。
成语出处: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
成语意思: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02回:“‘捉奸见双,拿贼要赃’……无有对证,如何诬赖孤家呢!”
成语意思:奸:通奸;赃:赃物。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见双,抓贼见赃。’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