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给自己引来麻烦。同“惹祸招灾”。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曲:“郑恒枉自胡来缠,空落得惹祸招愆。”
成语意思: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
成语出处:《南史 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成语意思: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忧,因流寓青、齐间,然糠照薪,俾夜作昼,览书数千卷。”
成语意思: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东平府》第一折:“哎,徐宁紧紧相随,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成语意思:引起麻烦之事。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孩儿,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过,又去惹是招非。”
成语意思:给自己引来麻烦。同“惹祸招灾”。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非是咱起风波,都自己惹灾招祸。”
成语意思:召:指两汉召信臣;杜:指东汉杜诗。召信臣与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行善政。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诗传》:“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成语意思:见“树大招风”。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太平懃禅师法嗣》:“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潭深鱼聚。’悟曰:‘见后如何?’师曰:‘树高招风。’”
成语意思:山鸡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比喻顾影自怜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睡鸭》诗:“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对镜不作双。”
成语意思: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意思: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成语意思:天道:天理;昭彰:明显。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如此剧贼,却被小孩子算破了,岂非天道昭彰。”
成语意思: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论语 吾与回也章》:“伊川有天理昭彰语。”
成语意思: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这一个天理昭昭,谁想到有今朝。”
成语意思:天理:天道。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你却如何杀了丈夫,劫了十五贯钱,逃走出去?今日天理昭然,有何理说!”
成语意思: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成语意思: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成语意思: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成语意思:刑讯逼供,屈打成招。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犹言藏头露尾,畏首畏尾。
成语出处:清·乐宫谱《毛生》:“何至雾鳞云爪,首尾不祥若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