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復

ㄈㄨˋ

  • 读音
  • 偏旁部首
  • 总笔画12画
  • UNICODE5FA9
  • 五笔TTJT
  • 仓颉HOOAE
  • 郑码OIKR
  • 四角28247
  • 笔画顺序撇、撇、竖、撇、横、竖、横折、横、横、撇、横撇/横钩、捺

国语词典

  •  fù ㄈㄨˋ 

〈动〉

  1. 返、还。
    1. 《尔雅·释言》:「,返也。」
    2.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
  2. 还原,再回到原来的样子。
    1. 如:「恢」、「康」、「回」、「收」。
    2.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三去相,三位。」
    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我令卿君臣之好,何以犹绝?」
  3. 回报,多指仇恨而言。
    1. 如:「报」、「复仇」。
    2. 《左传·定公四年》:「(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楚国。』」
  4. 免附徭役或赋税。
    1. 《墨子·号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赐钱千,之三岁。」
    2. 《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勿租税二岁。」

〈副〉

  1. 再、又。
    1. 如:「去而返」、「旧病复发」、「死灰复燃」。
    2.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

〈助〉

  1. 无义。有补充或调整音节的作用。
    1. 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唧唧唧唧,木兰当户织。」
    2.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今夕何夕?共此灯烛光。」

〈名〉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机运循环之象。
  2. 姓。如元代有见心。
  •  fòu ㄈㄡˋ 

〈副〉

  1.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古文〕𢕛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復卦】反復其道。【詩·小雅】顧我復我。【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浮富切,浮去聲。【集韻】又也。【增韻】再也。【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又𡕴𡕨㚆𠣾。

外语翻译

  • 英语:return; repeat; repeatedly

说文解字

往來也。从彳复聲。房六切

(復)往來也。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別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別也。从彳。𡕨聲。房六切。三部。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fu˥˧
  • 唐代读音: *bhiuk bhiòu
  • 日语读音: KAERU KAESU MATA
  • 韩语罗马: POK PWU
  • 现代韩语: 복 부
  • 客家话: [客英字典] fuk8 [陆丰腔] fuk8 [梅县腔] fuk8 [沙头角腔] f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台湾四县腔] fuk8 [海陆腔] fuk8 [宝安腔] fuk8 [东莞腔] fuk7
  • 粤语: fau6 fuk6
  • 潮州话: hog8(hôk) hiun3(hiùⁿ)
  • 近代音: 非母 魚模韻 入聲作平聲 復小空;非母 魚模韻 入聲作上聲 復小空;
  • 中古音: 奉母 宥韻 去聲 復小韻 扶富切 三等 開口;奉母 屋韻 入聲 伏小韻 房六切 三等 合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並母 沃部 ;並母 沃部 ;王力系统:並母 覺部 ;並母 覺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