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形容不扎实,不仔细。
成语出处:张贤亮《青春期》:“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青灰色的铁板,坚硬、冷峻而索然无趣,就这么肤皮潦草地过到今天。”
成语意思:饭、茹:吃;糗:干粮;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粮、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成语意思: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意思:偃:卧倒,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引用驽庸,以为党援,而望风向草偃,庶事之康,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弦不调而索清音哉!”
成语意思:行:过;吹过;偃:卧倒;倒伏。风吹过来;草就倒伏。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意思:见“风行草偃”。
成语出处:《后汉书·郎顗传》:“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浊。”
成语意思: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
成语意思: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成语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成语意思:躬:亲自;井臼:汲水舂米。指亲自操持家务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年二十余,始于归,躬操井臼,琴瑟甚调。”
成语意思:改、易:改变。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成语意思: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多指丧失应当坚守的节操;也指去恶为善。同“改操易节”。
成语出处:明 归有光《上王都御史书》:“故以为人之贤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决于一见,而终其身不易。彼有改节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矫而为之者。”
成语意思:横草:把草踩倒。如同将草踩倒的那样功劳。比喻轻微的功劳。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军无横草之功,得到宿卫,食禄五年。”
成语意思:见“黄冠草服”。
成语出处:曹亚伯《武昌起义·宣布满清罪状檄》:“黄冠草履之民,谁无尊亲之血气;四海九州之内,何非故国之山河。”
成语意思: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与洪方洲郎中书》:“而所谓磊落超脱者,往往出于黄冠草服之间。”
成语意思: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意思:佛教语,指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也指面容污秽或讨了没趣懊丧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成语意思: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成语意思:翦:“剪”的异体字;割断;翦草:割草;除:去掉。割草要把草根彻底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也作“剪草除根”。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潮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成语意思: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成语意思:储存粮食和草料。
成语出处: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如今且收兵回营,操军炼士,积草屯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