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同“断编残简”。
成语出处:宋 陆游《会稽志序》:“秦汉晋唐以降金石刻,歌诗赋咏,残章断简,靡有遗者。”
成语意思:璧:圆形扁平中间有孔的玉器;璋:像半个圭的玉器。残缺不全的璋璧。比喻虽然残缺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
成语出处:宋·孙觌《李茂嘉寄茶》:“蛮珍分到谪仙家,断璧残璋裹绛纱。”
成语意思: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成语意思: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成语出处:《新民晚报》1987.2.8:“几年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登极。朱贤始得返回家乡。可家里人不见,唯剩一片断壁残垣。”
成语意思: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读书呈几复》:“身入群经作蠹鱼,断编残简伴闲居。”
成语意思: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成语意思:颓垣:倒了的矮墙。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形容残败的景象。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8回:“抬头一看,只见断壁颓垣,荒凉满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烧的。”
成语意思: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龚参政书》:“端本清源,立经陈纪,使阴邪退听。”
成语意思:钗:女性首饰。被折断的钗又重新合在一起。比喻夫妻感情破裂后又重归于好,也指重新团聚
成语出处:元·施惠《幽闺记·洛珠双合》:“几年间破镜重圆,今日里断钗重合。”
成语意思: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礼记 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
成语意思: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成语出处:《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成语意思:谓比优劣。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
成语意思:指评论好坏是非
成语出处:丁玲《三日杂记》:“车子转动的声音扰成一片,人们在周围道长论短,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笑着,闹成一片。”
成语意思:见“度长絜大”。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称谓》:“但以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度长絜短,魏实居多。”
成语意思:指衣食困乏
成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穷人起早贪黑,手不离活,成年溜辈,短吃少穿,你说这不是命是啥?”
成语意思:续:接、补。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敬爱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成语意思:断:决断,做决定。独自做出决定,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成语出处: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
成语意思:见“道长论短”。
成语出处:林如稷《将过去》:“你近来怎么这样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从前爱闹爱道长争短,现在只是死呆呆不爱说话?”
成语意思:当:应当,应该;断:决断。指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不决断,就会产生祸乱。指做事应当机立断,否则就会贻害无穷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成语意思: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春申君列传论》:“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