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克:克服,制服。以刚强见胜或以柔和见胜。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成语出处:《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成语意思:比喻法令细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阶下纲目不疏。’”
成语意思:见“刚愎自用”。
成语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成语意思: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成语出处: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于是南北并举,纲挈目张。”
成语意思: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成语出处:汉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成语意思:楞头楞脑,傻头傻脑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成语出处:明 宋濂《〈杜诗举隅〉序》:“一览之顷,纲提领挈,不待注释而其大旨焕然昭明矣。”
成语意思: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
成语出处:唐 元稹《去杭州》:“骏骨凤毛真可贵,岗头泽底何足论。”
成语意思: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成语意思: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成语意思: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成语出处:《三十六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成语意思:刚:刚直;正:正直。刚直方正而没有私心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27回:“为人刚正无私,不轻一笑。”
成语意思:举:提出;纲:网的总绳;领:衣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衣领一抖,衣服就顺了。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程材》:“举纲持领,事无不定。”
成语意思: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成语意思: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成语出处: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成语意思:纪纲:法制,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关系及行为准则。指封建社会中人应遵守的法度纲常和行为准则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成语意思:指目光锐利能洞彻原形的眼睛。
成语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
成语意思:芒:锋芒;刚:坚强。剑用久了,锋芒都磨光了,人老了就没有刚强之气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桓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成语意思:指纠正法度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
成语意思:比喻人力大气壮,异常威武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4回:“马似掀天狮子,人如立地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