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端盛满之水而留心不外溢。比喻居高位而能警戒自己不骄傲自满。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操《善哉行》之三:“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成语意思: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成语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成语意思: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成语意思:比喻目光短浅,只注意微末细节。
成语出处:《明史·黄道周传》;“自古迄今,决无数米量薪,可成远大之猷;吹毛数睫,可奏三五之治者。”
成语意思:才智丰茂,行为廉洁。
成语出处:《汉书 薛宣传》:“窃见少府宣,材茂行洁,达于从政。”
成语意思:犹成群结队。谓众多的人或动物聚结成一群群、一伙伙。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料着安老爷家办过喜事,一定人人歇乏,不加防范,便成群结伙而来,想要下手。”
成语意思:见“成群集党”。
成语出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但是这人却是鬼计多端,有不少的成群结党的党徒。”
成语意思: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成语意思: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解:脱。蝉脱壳,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成语意思:鹑衣:像鹌鹑鸟尾巴那样的衣服;百结: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补丁多;连缀起来就像鹌鹑鸟的秃尾巴。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成语出处:宋 李昉《太平广记》:“时有一人,鹑衣百结,颜貌憔悴,亦往庙所。”
成语意思:见“惩一警百”。
成语出处:明·沈釆《千金记》第四十七出:“故依法律明惟问,惩一戒百难容忍。”
成语意思: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成语意思:殚、竭:尽。用尽所有的财力和人力。形容竭尽全力。
成语出处: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禅院碑》:“粤若殚财竭力,刻桷雕题,积四三年,模造化意。”
成语意思:见“度长絜大”。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称谓》:“但以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度长絜短,魏实居多。”
成语意思:谓比量长短大小。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成语意思: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成语出处:《汉书·萧育传》:“[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成语意思: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成语意思:短褐:粗布短衣;穿:破;结:打结。形容衣衫褴褛。
成语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成语意思: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成语意思: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