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轶:车辙;超轶:指后车超过前车;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极快。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
成语意思: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成语意思:形容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成语意思:才:才能;艺:技艺;卓绝:无可比拟。才能技艺高超无比
成语出处:汉·桓谭《新论·思慎》:“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成语意思: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成语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运耳。南行非河之本性,东冲西决,率无宁岁。”
成语意思:担簦:背着伞;屩:草鞋。背着伞,穿着草鞋。形容艰苦地长途跋涉
成语出处:清·汪琬《林立轩寿序》:“担簦蹑屩,言旋故里。”
成语意思:脰:颈;决:破。杀掉头,剖开腹。形容惨烈的死难。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成语意思: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
成语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成语意思:厥:其;他的。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含贬义;指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而且言不中肯。有时也指胡说八道。
成语出处:清 赵翼《殴北诗话 苏东坡诗》:“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成语意思:断绝后代,即断子绝孙。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八十一卷:“真人甲乙,上帝已徵,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图,三欲已忘,元始符命,斩灭尸形,断根绝种,勿得飞扬。”
成语意思:港:与江河相通的小河;潢:低洼的水坑。比喻错误的无法达到的目的地的道路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集·送王秀才序》:“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
成语意思:潢:低洼的水坑;港:与江河相通的小河。比喻错误的无法达到的目的地的道路
成语出处:元·贡师泰《玩斋集·送宗人贡仲归丹阳序》:“虽日諰諰以求其合,必如断潢绝港,其何由达其流而究其源哉!”
成语意思:杜绝:堵塞、断绝;患:祸害、祸患。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十回:“那安放白玉炉的山峰崩将下来,恰好堵了洞门。雾幙白玉炉仍收回天上,从此白云洞再无人到。此是玉帝杜绝后患之意。”
成语意思:抓住时机,立刻判决。
成语出处: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国家设官分职,秩有大小,权亦有等差:斩绞者奏请定夺,军流决于臬司,徒决于府,枷仗决于县,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当机立决,必待报而后施行。”
成语意思:打仗时弹药用完;粮食也吃完了。形容情况困窘;处境危急。
成语出处:宋 魏了翁《故太府寺丞兼知兴元府利州路安抚郭公墓志铭》:“血战三日夜,矢尽援绝,遂死之。”
成语意思:如流: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决断事务多而快。
成语出处:《周书·李彦传》:“彦在尚书十有五载,属军国草创,庶务殷繁,留心省阅,未尝懈怠,断决如流,略无疑滞。”
成语意思:杜绝:断绝;人事:人与人的交往。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史圭传》:“圭出为贝州刺史,未几罢免,退归常山。由是闭门杜绝人事,虽亲戚故人造者不见其面。”
成语意思: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成语出处:《魏书·西域传·焉耆》:“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
成语意思: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成语出处:《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成语意思:弹药用光了;后援也断绝了。形容战事危急;陷于绝境。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