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诸葛诞传》:“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
成语意思: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成语意思: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成语意思:形容岩石高耸。
成语出处:晋 张载《剑阁铭》:“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成语意思: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成语出处:宋 王傥《唐语林 政事上》卷一:“上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对皆鄙俚。”
成语意思:表里:内外;合:协同。里外相互协同
成语出处:西周·吕尚《阴符》:“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战于雨水之间,乘敌过邑,是谓表里相合。”
成语意思:表里:指内外;济:救助。指内外互相补充
成语出处:晋 桓温《辞参朝政疏》:“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表里相济,实深实重。”
成语意思: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意思:表里:指内外;符:符合。指表里如一
成语出处:明 方孝孺《王待制私谥议》:“惟三代之学,本诸身心,著于行事,发于文辞,表里相符,华质不爽。”
成语意思: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成语意思:表里:内外;奸:虚伪狡诈。比喻用勾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王虎谷封事》:“王虎谷为祠祭郎中,以太监李广交结寿宁侯表里为奸,特疏请斩广以谢宗庙。”
成语意思:在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形容相貌或才能特别突出。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成语意思:犹言齐心协力。
成语出处:唐 陆贽《兴元论赐浑瑊诏书为取散失内人等议状》:“毕力同心,共平多难,止土崩于绝岸,收板荡于横流。”
成语意思: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成语意思: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成语意思:里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
成语意思:异:不相同;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风俗习惯就不同
成语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成语意思: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公所到处,便能变醨养瘠,元气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辙。”
成语意思:内外互相应合。
成语出处:《汉书 燕刺王刘旦传》:“非以中外有人,表里相应故邪?”
成语意思:指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 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