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
成语出处:晋·袁宏《后汉记》第四卷:“尝疾俗儒高谈弘论,不切时务。”
成语意思: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江西学者自以为得陆删定之学,便高谈大论,略无忌惮。”
成语意思:谭:同“谈”。高妙清正而空泛不实的言谈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赵勤传》:“到叶见霸,不问县事,但高谭清论,以激励之。”
成语意思:剧:剧烈。高妙空洞而激烈的议论
成语出处:宋·沈瀛《念奴娇》词:“尔汝忘形,高谈剧论,莫遣人来促。”
成语意思: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
成语出处:《六韬·上贤》:“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成语意思:比较、评定事物的优劣。
成语出处: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末学肤受,本无定事物的优劣。而抑扬其间,妄相拟议,遂与比类纂辑之业同年而语,而衡短论长,岑楼寸木且有不敌之势也,岂不诬哉?”
成语意思: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成语出处:毕方《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成语意思:见“浑沦吞枣”。
成语出处:元·耶律楚材《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诗。”
成语意思: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24卷:“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
成语意思:荒谬:非常不合情理;伦:类;绝伦:没有可以跟它类比的。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形容荒唐、错误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语录》:“此等依托乃得罪孔子之尤,荒谬绝伦之作,作者可醢也。”
成语意思:见“闳言崇议”。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故其间钜人硕德闳言高论流铄前后者,恃其所载之在文也。”
成语意思: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成语出处:《隋书 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成语意思: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成语意思:纪纲:法制,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关系及行为准则。指封建社会中人应遵守的法度纲常和行为准则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成语意思:伦:类;绝伦:特异,超过同辈。超出众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成语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因思天下之大,仁兆之众,安能必其无绝伦超群之人。”
成语意思: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为经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形容人很有学问。
成语出处:宋 洪炎《西渡诗集 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
成语意思:绝:超越;类:同类;伦:类。形容超群出众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绝类离伦,优入圣城。”
成语意思: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成语出处:元·郑德辉《伊尹耕莘》第二折:“想你学成经纶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
成语意思:见“氵夹髓沦肌”。
成语出处:巴金《秋》:“这是不会竭尽的喷泉,这是浃沦肌髓的甘露。”
成语意思:经纶:整理丝缕;天下:国家。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周易·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