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亦作“含垢藏瑕”。包容污垢,隐匿缺失。形容宽宏大度。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成语意思:皇帝的文告,用黄麻纸书写,用紫泥封缄,故称。
成语出处:明·邵璨《香囊记·褒封》:“圣明朝褒功尚贤,黄麻紫泥丹凤传,仙槎使节来九天。”
成语意思:见“鸿爪雪泥”。
成语出处:《筱园诗话》卷四引清·吴牧驺《题吴和甫学使纪游图》诗:“使君蒿目意不愉,遣兴忽写卧游图。鸿泥雪爪无处无,一一俱请丹青摹。”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谓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燮传》:“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滑泥扬波,同其流矣。”
成语意思:书法家比喻用笔的方法。
成语出处:唐·褚遂良《论书》:“用笔当如锥画沙,如沙印泥。”
成语意思:谓做事违反常道,行为不轨。
成语出处:述之《怎样才能解决江浙目前的危急问题》:“我们知道北伐军为了援救江浙的民众起见,为了铲除帝国主义的工具起见,绝对不能容忍这班强盗军阀在江浙横行逆施。”
成语意思:比喻调和纷争
成语出处:刘心武《钟鼓楼》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成语意思:同“鸿爪雪泥”。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成语意思:同“鸿爪雪泥”。
成语出处:清·查慎行《顾侠君庶常招饮晚翠阁》诗之二:“依稀宣北坊西角,鸿爪留泥我亦曾。”自注:“癸酉夏秋间,余寓居此巷。”
成语意思: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语本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成语出处:语出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
成语意思:焚:火灾;溺:水灾。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
成语意思: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尊贤》:“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成语意思:见“救焚拯溺”。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将以迎王师。”
成语意思: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成语意思:谓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
成语出处: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除暴安良,乃革命真谛;救饥拯溺,实吾辈天职。”
成语意思:犹言见死不救。
成语出处: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然僻居于山薮接珍,豺狼所皋,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
成语意思: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成语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成语意思: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
成语出处:《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成语意思:桀:凶暴;逆:违背;放恣:放纵。形容凶暴任性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列传》:“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