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成语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成语意思:独:单独。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成语出处:《古今乐录》:“梁曲曰: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成语意思: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成语意思: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成语意思: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每日则是吃他家的,便好道这大树底下好乘凉。”
成语意思: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成语出处:《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成语意思: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成语出处:《后汉书·冯异传》:“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成语意思: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成语意思: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成语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成语意思:书:写;记载 。大写特写。指对重大的事情着重突出地述叙或宣扬。也作“特书大写”。
成语出处:唐 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成语意思: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成语意思: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成语意思:单独打起一面旗号。比喻风格新奇;自成一家。也比喻自立门户。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成语意思:同“独树一帜”。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不袭盛唐窠臼也。”
成语意思: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成语意思:转过头来像老鼠一样逃窜。形容狼狈逃窜。
成语出处:明·许自昌《水浒记·纵骑》:“他怎肯网开三面漫相遮,教我掉头鼠窜无宁贴。”
成语意思: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成语出处:《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成语意思:大:大数;衍:演;大衍:指运用大数来演卦。指五十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
成语意思: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成语出处: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成语意思: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