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畛域: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成语出处:《清史稿 包世臣传》:“世臣拟多裁盐官,堆留运司之钱粮,场大使督皂户,不分畛域,仿现行铁硝之例,听商贩领本地官印照,赴场缴课买盐。”
成语意思: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成语意思:冰壶:即冰心玉壶;玉衡:用玉石装饰的衡器。比喻人品高尚纯洁
成语出处:唐·杜甫《寄裴施州诗》:“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成语意思:冰壶:即冰心玉壶;玉尺:玉制的尺。比喻人品高尚纯洁
成语出处:《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成语意思: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成语出处:孙犁《秀露集 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
成语意思:汲汲:心情急切。不迫切追求富贵。指人清高,安于清贫生活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成语意思:比喻德行高洁。
成语出处:《初学记》卷宗十七引《吴先贤传 故扬州别驾从事戴矫传赞》:“猗猗茂才,执节云停,志励秋霜,冰洁玉清。”
成语意思: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成语意思: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成语意思: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性肌肤洁白细腻。也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鲜艳洁净。
成语出处:后蜀 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成语意思: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成语意思: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成语意思: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成语意思: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江城》:“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成语意思:逾:超过。不能超过或不能越过。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成语意思:须臾:片刻。一会都不能离开。形容至关重要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
成语意思: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成语意思: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成语意思:吝:吝惜。不吝惜宝贵美好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兄如不吝金玉,即求小小做一套,待小弟步韵和将去,便无差失了。”
成语意思: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