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成语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成语意思: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成语意思:犹栋折榱崩。比喻倾覆。
成语出处: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举人等栋折榱坏,同受倾压,故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上。”
成语意思:《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成语出处:《周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成语意思:见“鼎折覆餗”。
成语出处:参见“鼎折覆餗”。
成语意思:垫钱亏本。梢,钱的市语。
成语出处: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休置俺这等掂梢折本的赔钱货,则守恁那远害全身的安乐窝。”
成语意思:等:等同。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成语出处:柳亚子《呈符老宇澄一首》:“等身著作推君健,旷世才名愧我虚。”
成语意思: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成语意思: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成语意思:榱:椽子。正梁和椽子都毁坏了。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
成语意思:指应该做的事不做,而不该做的事却做了。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老大王,你可也当着不着的。”
成语意思:比喻很难得,不容易得到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要再找我妹妹这么一个人儿,只怕走遍天下,打着灯笼没处找去。”
成语意思:比喻很难得,不容易得到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要错过了,打着灯笼没处寻!”
成语意思: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成语意思: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成语出处: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成语意思: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成语出处:《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岂不是俗语说的‘带着铃铛去做贼’吗?”
成语意思:蠹:蛀虫;折:断;隙:缝隙。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为害太多,必定造成灾祸,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成语出处: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成语意思: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成语出处:《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成语意思: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成语意思: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