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ǔ zǐ

補子

  • 词语读音bǔ zǐ
  • 词语注音ㄅㄨˇ ㄗˇ
  • 繁体字形补子

基本解释

补子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清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1.明清时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以金线及彩丝绣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缀于前胸及后背。 2.明清时于品服之外随时依景而制的徽饰。

辞典解释

补子bǔ ziㄅㄨˇ ˙ㄗ

旧时有品级官员官服上的绣章。缀在前胸与后背,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官职大小依此辨别。如清朝文官一品为「仙鹤补子」,二品为「锦鸡补子」;武官一品为「麒麟补子」,二品为「狮子补子」。
《金瓶梅.第六八回》:「安郎中穿著妆花云鹭补子、圆领、起花萌金带。」
也称为「补服」。

网络解释

补子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清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補子”单字意思解释

“補子”的近义词

    “補子”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