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不畏惧艰难险阻。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成语意思:比比:处处。到处都是。形容多。同“比比皆是”。
成语出处: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三回:“将无固守之志,兵无敢死之心,人情趋利,比比皆然。”
成语意思:指不畏凶险。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成语意思: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成语出处: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成语意思:把:指挽着;林:山林。互挽手臂,表示亲热。旧指相偕归隐。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成语意思:犹言坚壁清野。是作战时采取的一种策略。
成语出处:《南齐书 曹虎传》;“部勒小戍,闭壁清野。”
成语意思:白璧:洁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蝇:比喻佞人。比喻善恶忠佞。
成语出处:唐 陈子昴《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成语意思:避:回避;强御:有权势的人。刚正无私,不怕有势力的人
成语出处:唐·权德舆《唐西川节度副大使韦公先庙碑铭序》:“操持贵幸,不避强御,缮理宫室,得其时制。”
成语意思: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成语意思: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成语出处:清 陈廷焯《白雨斋诗话》第六卷:“张孝祥《六州歌头》一阙,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成语意思:龌龊:肮脏。品行恶劣下流。
成语出处:明 唐顺之《答俞教谕》:“其于卑鄙龌龊越礼放法者,固未尝敢有雷同随俗之心,而其间尚可告语转移者。”
成语意思:形容人品德卑下;粗鄙;毫无廉耻。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贾某总办河工,浮开报销,滥得保举。到京以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并串通黄某,到处钻营,卑鄙无耻。”
成语意思: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成语意思: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成语出处:见《韩非子 和氏》。
成语意思:璧:古代玉器;扁圆形;中间有孔;瑕:玉表面的斑痕。洁白的玉器上没有一点斑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3卷:“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璧无暇,卞和刖足。’”
成语意思: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
成语出处:朱自清《巴黎》:“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
成语意思: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成语出处:《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成语意思: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成语出处:见“北鄙之音”。
成语意思: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黑黍而制成的祭祀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祀。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
成语出处: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出身事主,元良永固于万邦;束发登朝,匕鬯不惊于百里。”
成语意思: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