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脱去白衣,换上绿袍。谓初登仕途。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今幸已脱白挂绿,何不且到丈人家里,与他们欢庆一番。”
成语意思:钵:僧尼的食器。比喻挨家乞求施舍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昼则托钵沿门,夜则栖身檐下,盖不知几经日矣。”
成语意思:跅驰:放荡。指行为放荡不受约束的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成语意思: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成语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成语意思:拖:牵引。身边带着儿女。形容生活负担重,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或行动不方便
成语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拖儿带女的,起五更,熬半夜,这是造的什么孽呀!”
成语意思: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扬戏传》:“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人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
成语意思:鼍:扬子鳄。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成语出处: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成语意思:道教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盛蕴真:你却是脱骨换胎。”
成语意思:借公事报私怨。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成语意思:托孤:以遗孤相托;寄命:以重要事情相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委托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第七卷:“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韩魏公之凝立,亦此类也。”
成语意思: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成语意思: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成语意思:亦作“唾壶敲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成语意思:比喻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16章:“咱们官渠岸的风水不好,两家富户拖后腿,互助合作走不到人家头前。”
成语意思:见“唾壶击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成语意思:在泥水中行走被泥水玷污。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8回:“若拖浆带水,就不是汉子了。”
成语意思:带着一家大小,指受家属拖累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金俊武说不定有一点钱,可他拖家带口的,不好为难金家湾的这个强人。”
成语意思:同“櫜甲束兵”。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成语意思:喻指追随贤能之后而得以显名的人。
成语出处:《后汉书 隗器传》:“帝报以手书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李贤注:“张敞书曰:‘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尾,乃腾千里之路。然无损于骐骥,得使苍蝇绝群也,’见敞传。”
成语意思:佩带紫绶金印。比喻官高位显。
成语出处:沈钧儒《挽某君殉难》诗:“十年说法伤心事,一例捐生抗战时。愧杀伪京奴妾辈,拖金委紫只行尸。”